解缙绝唱:故宫藏《草书自书诗》中的才情与悲歌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解缙《草书自书诗》卷,是明初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。这幅34.3×472cm的鸿篇巨制,不仅是书家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,更成为他命运转折前夕的绝唱。42岁的解缙在卷中熔铸了边陲岁月的感怀与归乡的豁达,笔墨间流淌着天才的自信与宿命的苍凉。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解缙《草书自书诗》卷,是明初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。这幅34.3×472cm的鸿篇巨制,不仅是书家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,更成为他命运转折前夕的绝唱。42岁的解缙在卷中熔铸了边陲岁月的感怀与归乡的豁达,笔墨间流淌着天才的自信与宿命的苍凉。
曾经被李敏的一幅草书惊艳到了,其草书深得“毛体”之精髓,风神潇洒,恣肆奔放,也曾经被毛远新的一幅草书震撼到了,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,发挥到了极致,同时,也具有“毛体”之精髓,但是,看到李讷的草书后,总是感觉到不一样,有一种截然不同的感觉,虽然也有“毛体”笔意,但
笔者认为,要更好地学习伟人的思想,就要能够找到合适的载体形式,而伟人的书法,就是学习伟人思想的一个载体,同时也是学习伟人思想的一个窗口,笔者通过欣赏伟人的书法,学习伟人的书法,从中受益,对指导我们的日常有着积极的作用,同时,也对提高自己的审美,有着积极的意义,
草书,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抒情性与表现力的书体,以其连绵奔涌的笔势、自由不羁的形态,承载了历代文人的精神气度与时代的文化脉搏。从先秦草篆的萌芽到明清狂草的极致,草书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中,既遵循着书法技法的传承脉络,又不断突破时代的桎梏,形成了各具风貌的艺术高
林散之(1898-1989),名霖,又名以霖,字散之,号三痴、散耳、江上老人。“诗书画三绝”,尤其草书,被称为“草圣”。 林散之祖籍安徽省和州,今安徽省和县。生于江苏省江宁府江浦县,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。曾任江浦县副县长、南京市政协副主席、全国政协委员,江苏省
在我们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画艺术领域,严太平是一位兼具深厚底蕴与独特风格的书法大家。他的人生轨迹跨越军旅与艺坛,笔墨间既有军人的刚毅风骨,又蕴含文人的儒雅气韵,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。
作为当今草书领域毫无争议的领军人物,张旭光先生不仅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深厚的造诣,其书法理论同样引领时代,他提出的很多理论和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书法发展的方向,深刻影响着书法的未来。
事实上,对于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的真伪,早已有学者提出质疑,认为它并非黄庭坚所书。曹大民先生曾从六个方面(文字错谬、草法失误、笔势乖谬、用笔线质特点迥异于黄书、用笔轻佻浮滑、结体低俗丑陋、印章疑伪、钤印位置和排列诡异反常)举例论证,表达了自己的质疑。
这位1949年生于沈阳的书法家,自幼便与笔墨结缘,1964年师从爱新觉罗庆厚奠定根基,后又深造于鲁迅美术学院,六十余载临池不辍,终成“诸书皆成,博涉多优”的艺术境界。
黄庭坚,贵为北宋 “四大家” 之一,在草书领域的卓越成就,无疑超越了同列的蔡襄、苏轼与米芾。《宋史本传》中清晰点明,他 “善行草书,楷法亦自成一家”。黄庭坚对自身草书造诣极为自负,宣称唐以后真正得草法者,仅张旭、怀素与他自己。
在中国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祝枝山以其独特的草书风格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。他的草书作品《唐诗将进酒曲》,宛如一颗闪耀的星辰,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。
明朝末年的书坛是书法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,因为这个阶段的书法家崇尚创新,他们不再追求以元代赵孟頫为代表的二王一路书风,而是大胆求新,出现了诸如徐渭、王铎、张瑞图、倪元璐等为代表的明末书法群体。
曾有一位伟人思想研究专家称:“书法艺术有三重境界,第一层就是写完自己认识别人也认识。第二层是写完自己认识,别人不认识。第三层也就是最高境界,那就是写完不仅别人不认识,自己也不认识。”
曾有一位伟人思想研究专家称:“书法艺术有三重境界,第一层就是写完自己认识别人也认识。第二层是写完自己认识,别人不认识。第三层也就是最高境界,那就是写完不仅别人不认识,自己也不认识。”
在明代书法史上,文彭的名字与篆刻艺术革新紧密相连,而他的草书作品更藏着“吴门书派”的笔墨精髓。中国嘉德2005春拍场上,其隆庆庚午(1570年)所书《昼锦堂记》十二屏惊艳亮相,以24.2万元成交价远超估价,为世人揭开这位书法名家晚年创作的风采。
王献之《草书九帖》,晋代草书巅峰之作,以惊世骇俗的笔势与超逸绝尘的气韵,铸就中国书法史上不可逾越的丰碑。此帖集《江州帖》《疾不退帖》等九种书札而成,原迹早佚,幸赖北宋《淳化阁帖》摹刻存世,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,虽经千年流转,仍可想见“小王”笔底风雷。
“这也叫草书?分明是散架的丑书!”在于右任的书法评论区,类似的质疑从未断绝。但当目光落在他那幅书陆游诗的草书条幅上——“不知湘水巴陵路,曾记渔阳上谷无”的笔墨间,却能读懂何为“重锤大鼓”般的艺术震撼:没有花哨技法,每一笔都如惊雷落纸,力道直透肌理,余韵绕梁不散
咱们知道这个豆字有高义,也就是说端着这个杯子从下面往上面走,又或者是从平地走到一个高台上,或者是献礼或者祭祀。咱们看他在草书里边把上面这个字头,小篆里边是写成了两个止字,背靠背这个有一个读音,读入就是入字头。
文彭作为明代书法界的重要人物,其笔下的《草书七绝诗册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纸本草书形制,单幅尺寸约29.1×36cm,虽幅面不大,却尽显文人书法的雅致意趣,将诗与书的融合推向了精妙境界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众多墨宝中,文彭《致东川判院大人先生尺牍》以25.4×27.4cm的方寸纸本,藏着明代草书的雅致风骨。作为“江南四大才子”文徵明长子,文彭的书法既承家学严谨,又藏文人洒脱,这封尺牍便是最好的见证。